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、唐偉研究員團隊將材料接觸起電這一物理現象與催化學科交叉融合,提出接觸電致催化新機制,并開發了一種綠色、經濟、高效的鋰電池回收技術。近日,相關論文發表于《自然-能源》。
預計到2030年,全球廢棄鋰離子電池將達到200萬噸/年,如果不能妥善處理,將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,對公眾健康構成極大威脅。目前,鋰電池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回收法、濕法回收法和直接回收法,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。因此,有必要開發一種高效、經濟、綠色的回收方法,以滿足廢棄鋰離子電池指數級增長的需求。
唐偉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:“我們提出接觸電致催化回收鋰電池的新機制,該方法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沙子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作為催化劑,以機械能為驅動,利用其與水接觸起電產生的電子轉移誘導產生超氧自由基、過氧化氫等活性物質,還原電極粉末中高價態的金屬,從而實現鋰、鎳、錳、鈷等金屬的有效浸出?!?/span>
實驗表明,在90攝氏度、超聲6小時的條件下,鈷酸鋰電池中鋰的浸出率達到100%、鈷的浸出率達92.19%。對于三元鋰電池,在70攝氏度、6小時的條件下,鋰、鎳、錳、鈷的浸出效率分別為94.56%、96.62%、96.54%和98.39%。
“二氧化硅無須任何化學修飾,作為介電粉末催化劑成本低廉,符合大規模商業應用需求,而且只需通過簡單的離心分離就可實現回收、循環利用,從而降低成本?!碧苽フf。(記者張雙虎)
來源:中國科學報